简介
陈建生,男,1955年11月出生,汉族,江苏泗阳人,博士生导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进入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大坝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协调员,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曾任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河海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兼)。河海大学同位素水文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十一届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常委,九三学社江苏省直属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河海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
2004年11月在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了“地下水维系沙丘景观”的论文;2009年3月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地质学》(GEOLOGY)上发表了“丝绸之路上的上升泉”,该文被《自然-地球科学》选为研究亮点进行了专题介绍,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2009年4期的“Research Highlights”专栏中。陈建生教授长期从事同位素水文学和岩体裂隙渗流等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原子合作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和重要工程等6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3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3项;在《Nature》、《Geology》《GR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建立了大坝、隧道工程、水库渗漏探测理论模型与方法,首次提出了堤防渗流管涌发生后产生集中渗漏通道的机理;利用虚拟热源法研究坝基裂隙岩体中存在的集中渗漏通道;建立了存在垂向流条件下广义的井中示踪剂稀释物理模型;成功研制了“单井同位素示踪地下水流向流速仪”,与国际上同类仪器相比设计新颖,填补了当时我国的测井空白。发明的示踪仪及其相关的方法已广泛用于水利工程、水资源调查、采矿、环保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下,成功应用于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大坝渗漏探测中。
将同位素示踪方法成功推广到地下水循环、水利工程与水文地质勘察等领域,同时在同位素测试仪表、测量方法、测试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2009年6月上旬在中国科协主持的学术沙龙中,陈建生报告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中国北方沙漠中可能存在着深循环水,从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的观点,打破了地下水仅限于在上地壳循环的传统水文地质理论。中国西藏内流区每年有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冰雪融水渗漏到了北方鄂尔多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一带,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等几十条河流与湖泊都是由青藏高原的渗漏水所补给的,地下水经深循环水由岩石圈中的渗漏通道通过深循环补给到北方地区。陈建生认为,中国北方的沙漠中存在着深循环的水,在地幔岩石圈中存在低温的导水通道,根据地下水深循环理论,2014年,在阿拉善右旗地区打下的8口井,涌水量接近1万方/日,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其中4口井水质达到富锶型矿泉水标准。
研究方向
1. 土水相互作用微观机制与岩土渗透破坏理论
2. 堤坝与隧道工程渗漏探测理论与方法
3. 同位素水文学在岩土、水利工程及水循环过程中的应用
4. 非饱和土渗透性试验与机理研究
主讲课程
1. 渗流理论与测试
2. 高等土力学
3. 同位素水文学
4. 博导专题讲座
获奖情况
1. 科研成果奖
(1) “坝基渗流场探测中多含水层稳定流混合井流理论与综合示踪法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1996) (排名第一);
(2) “单井同位素示踪地下水流向流速仪”,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 (排名第一);
(3) “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隐患病害检测与健康诊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 (排名第四);
(4) “单井同位素示踪地下水流向流速仪”,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排名第一);
(5) “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隐患病害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 (排名第四);
(6) “岩土体渗流破坏多场耦合机理与渗控关键技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 (排名第二)。
(7) “同位素及天然示踪法探测坝基渗流场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 (排名第一);
(8) “广义稀释法及非汛期堤坝渗漏示踪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 (排名第一);
(9) “小浪底水利枢纽左岸山体渗漏探测同位素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排名第二);
2. 荣誉奖
(1) 中国农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1990);
(2)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
(3) 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1990);
(4)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
(5) 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1994);
(6) 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996);
(7)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
(8) 国家“百千万工程”第1、2层次培养对象(1998);
(9) 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998);
(10) 第二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
(11) 江苏省科协“第五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2);
(12) 江苏省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 (2005) 。
主要学术兼职
1. 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核科技合作协定(RCA) 项目“RAS/8093” 中国协调员
2. 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 江苏省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
5.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代表性SCI论文
(1) Chen J S, Li L, Wang J Y, et al. Water resources: 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 Nature, 2004, 432(7016): 459-460.
(2) Chen J, Wang C Y, Tan H, et al. New lakes in the Taklamakan Deser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2, 39(22).
(3) Jian Sheng Chen & Chi-yuen Wang, Rising springs along the Silk Road, Geology, 2009, 3. 2009, 37:243~246.
(4) Chen J, Liu X, Sun X, et al. The origin of groundwater in Zhangye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using isotopic signature. Hydrogeology Journal, 2014, 22(2): 411-424.
(5) Huang P, Chen J*. Recharge sources and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coal-mining district of Jiaozuo, China. Hydrogeology Journal, 2012, 20(4): 739-754.
(6) Chen J, Liu X, Wang C, et al.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groundwater in the Ordos Basin of nor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2, 66(2): 505-517.
(7) Chen J, Zhao X, Sheng X,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megadunes and lak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ner Mongol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24): 3026-3034.
(8) Jiansheng C, Xia Z, Xuefeng S, et al.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indicating the water recharge to lakes and immovable megadun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05, 79(4): 540-546.
(9) Chen J S, Sun X X, Gu W Z, et al. Isotopic and hydrochemical data to restrict the origin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ern China. 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12, 50(5): 455-465.
(10) Wang S, Chen J*, Luo Y, et al. Experiments on internal erosion in sandy gravel foundations containing a suspended cutoff wall under complex stress states. Natural hazards, 2014, 74(2): 1163-1178.
(11) Wang S, Chen J*, Sheng J, et al.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stress state and grain composition affecting internal erosion in soils containing a suspended cut-off wall.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5: 1-11.
(12) Jiansheng Chen, Shuang Wang, Yue Liang, Yuan Wang, Yulong Luo.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rosion mechanism of piping,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2015.
(13) Zhan L, Chen J*, Zhang S,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gting Lake and surrounding rivers und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Isotopes in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studies, 2015, 51(2): 255-270.
(14) Zhan L, Chen J*, Zhang S.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2H and 18O in the basin of Dongting Lake: impact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2016, 307(1): 479-490.
(15) Wang T, Chen J*, Wang T, et al. Entropy weight-set pair analysis based on tracer techniques for dam leakage investigation. Natural Hazards, 2015, 76(2): 747-767.
2. 代表性中文期刊论文
(1) 黄德文, 陈建生, 陈 亮, 王 霜. 均质无黏性土流土发生机制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 3424-3431.
(2) 王霜, 陈建生, 周鹏. 三层堤基中细砂层厚度对管涌影响的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2015, 36(10): 2847-2854.
(3) 陈建生, 袁克龙, 王霜, 等. 细砂层埋深对堤基管涌影响的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2015, 36(3).
(4) 王霜, 陈建生, 苌坡. 非均匀流与颗粒组成对管涌影响的试验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15, 47(6): 24-31.
(5) 詹泸成, 陈建生, 张时音, 洞庭湖湖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水科学进展, 25(3)(2014), 327-335 (6) 王涛, 陈建生, 王婷. 熵权–集对分析模型探测堤坝渗漏, 岩土工程学报, 36(11)(2014), 2136-2143
(7) 陈建生, 杨光亮, 王婷, 何文政, 何海清, 陈茜茜,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北土壤水流动示踪实验及自流井群补给源讨论, 地球学报, 35(3)(2014), 365-374
(8) 陈建生, 陈茜茜, 王婷, 阿拉善沙漠湿沙层水分来源同位素示踪, 水科学进展, 25(2)(2014), 196-206
(9) 陈建生, 张华, 王霜, 何文政, 袁克龙, 多层堤基中土层结构变化对管涌影响的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36(12)(2014), 2213-2219
(10) 陈建生, 何海清, 王霜, 曾明明, 王婷, 何文政, 无黏性土管涌出砂及流量研究, 岩土力学, 35(3)(2014)
(11) 陈建生, 王婷, 陈茜茜, 刘晓艳, 鄂尔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来源争议问题讨论 , 地质论评, 59(5)(2013), 900-908
(12) 陈建生, 张志伟, 刘震, 季弼宸, 乌梁素海及周边地区水源补给关系同位素研究, 水资源保护, 29(4)(2013), 12-17
(13) 陈建生, 季弼宸, 刘震, 张志伟, 张时音, 岱海接受远程深循环地下水补给的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证据, 湖泊科学, 25(4)(2013), 521-530
(14) 陈建生, 刘震, 刘晓艳, 深循环地下水维系黄土高原风尘颗粒连续沉积, 地质学报, 87(2)(2013), 278-287
(15) 王霜, 陈建生, 黄德文, 何文政, 何海清, 土层结构对管涌发展影响的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35(12)(2013), 2334-2341
(16) 陈建生, 高彬, 厉焘, 何文政, 冲击试验在堤坝渗漏通道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32(5)(2013), 994-1000
(17) 陈建生, 何文政, 王霜, 何海清, 双层堤基管涌破坏过程中上覆层渗透破坏发生发展的试验与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35(10)(2013), 1777-1783.
(18) 孙晓旭, 陈建生, 史公勋, 谭红兵, 刘晓艳, 苏治国, 蒸发与降水入渗过程中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变化规律, 农业工程学报, 28(4) (2012), 100-105
(19) 韩磊, 陈建生, 陈亮, 帷幕灌浆扩散半径及数值模拟的研究, 岩土力学, 33(7)(2012), 2235-2240
(20) 梁越, 陈亮, 陈建生,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管涌发展数学模型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33(8)(2011), 1265-1270
(21) 梁越, 陈建生, 陈亮, 孔隙流动数值模拟建模方法及孔隙流速分布规律, 岩土工程学报. 33(7)(2011), 1104-1110
(22) 梁越, 陈建生, 陈亮, 沈坚强, 双层堤基管涌发生发展的试验模拟与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33(4)(2011), 624-629
(23) 黄平华, 陈建生,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矿井突水水源Fisher识别及混合模型, 煤炭学报, 36(1)(2011), 131-136
(24) 王永森, 陈建生, 蒸发过程中饱和土壤水稳定同位素运移规律浅析,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2(1)(2010), 10-13
(25) 刘晓艳 陈建生, 孙晓旭, 氯离子示踪法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降雨入渗补给量, 农业工程学报, 26(13)(2010), 146-149
(26) 林统, 陈建生, 陈亮, 土石坝下伏基岩交错断层导水示踪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8(supp.2)(2010), 3645-3652
(27) 王永森, 陈建生, 汪集旸, 降水过程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理论关系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2)(2009), 204-208
(28) 王新建, 曾长女, 许保田, 基于温度场反分析的堤坝多个集中渗漏通道探测方法, 水利学报, 40(4)(2009), 486-491
(29) 刘长吉, 陈建生, 陈亮, 库坝区地下水渗流场模式识别模型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8(z1)(2009), 2808-2814
(30) 赵正信, 陈建生, 陈亮, 无黏性管涌型土的 BP 神经网络判别法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30(4)(2008), 536-540
(31) 赵霞, 陈建生, 饶文波, 河西走廊盆地地下水的氦同位素指示, 地质学报, 81(4)(2007), 563-569
(32) 叶合欣, 陈建生,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稀释法测定涌水含水层渗透系数, 核技术, 30(9)(2007), 739-744
(33) 童海滨, 陈建生, 汪集旸, 河道水体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微分方程模型, 水科学进展, 18(4)(2007), 552-557
(34) 陆艳梅, 陈建生, 董海洲, 大坝渗漏传热模型及拉氏变换解, 岩土工程学报, 29(2)(2007), 274-278
(35) 刘长吉, 陈建生, 白兰兰, 裂隙岩体地区导热–对流型温度场垂向渗透系数的计算及分布特征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6(4)(2007), 780-786
(36) 陈建生, 赵霞, 塔里木盆地与北山高放废物处置地质环境安全性对比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6(z1)(2007), 3297-3303
(37) 钟启明, 陈建生, 陈亮, 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对称性证明及主渗透性推导,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5(z1)(2006), 2997-3002
(38) 赵霞, 陈建生, 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的几点质疑, 地球学报,26(B09)(2006), 309-311
(39) 王新建, 陈建生, 堤坝集中渗漏温度场探测模型及数值试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5(z2)(2006), 3794-3801
(40) 樊哲超, 陈建生, 董海洲, 模糊聚类方法研究堤坝渗漏, 岩土力学, 27(7)(2006), 1214-1218
(41) 樊哲超, 陈建生, 董海洲, 广义示踪稀释模型中水平渗速计算公式再讨论, 岩土工程学报, 28(4)(2006), 432-435
(42) 樊哲超, 陈建生, 李世兴, 环境同位素和模糊聚类法研究堤坝渗漏, 水科学进展, 17(1) (2006), 37-42
(43) 陈建生, 董海洲, 陈亮, 用环境氢氧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新安江大坝渗漏, 核技术, 28(3)(2005), 239-242
(44) 陈建生, 赵霞, 盛雪芬, 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与湖泊水补给源, 地质学报, 79(4)(2005), 576-576
(45) 陈建生, 董海洲, 吴庆林, 虚拟热源法研究坝基裂隙岩体渗漏通道,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4(22)(2005), 4019-4024
(46) 刘建刚, 陈建生, 陈亮, 小浪底缓倾角结构坝基的渗漏及示踪探测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8)(2004), 1339-1343
(47) 顾慰祖, 陈建生, 汪集旸, 巴丹吉林高大沙山表层孔隙水现象的疑义, 水科学进展, 15(6)(2004), 695-699
(48) 陈建生, 杨松堂, 刘建刚, 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在堤坝渗漏研究中的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12)(2004), 2091-2095
(49) 陈建生, 杨松堂, 凡哲超, 孔中测定多含水层渗透流速方法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6(3)(2004), 327-330
(50) 董海洲, 陈建生, 利用温度示踪方法探测基坑渗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12)(2004), 2085-2090
(51) 陈建生, 凡哲超, 汪集旸,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游地下水同位素分析, 地球学报, 24(6)(2004), 497-504
(52) 陈建生, 董海洲, 凡哲超, 示踪法对小浪底坝区绕坝渗漏通道的研究, 长江科学院院报, 21(2)(2004), 14-17
(53) 刘建刚, 陈建生, 基岩渗漏成因病险堤坝的两个典型实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2(4)(2003), 683-688
(54) 陈建生, 董海洲, 陈亮, 采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北江大堤石角段基岩渗漏通道, 水科学进展, 14(1)(2003), 57-61
(55) 刘建刚, 陈建生, 双层结构堤基渗透变形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 岩土力学, 23(6)(2002), 706-708
(56) 陈建生, 董海洲, 井中测定流速广义示踪稀释物理模型, 水利学报, 33(9)(2002), 100-107
(57) 陈建生, 刘建刚, 北江大堤石角堤段渗漏探测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24(4)(2002), 436-441
(58) 陈建生, 董海洲, 李兴文, 周华文, 新安江右坝裂隙岩体渗流同位素示踪研究, 水科学进展, 12(3)(2001), 336-342
(59) 陈建生, 李兴文, 赵维炳, 堤防管涌产生集中渗漏通道机理与探测方法研究, 水利学报, 31(9)(2000), 48-54
(60) 陈建生, 王媛, 赵维炳, 钻孔与岩体裂隙斜交渗流场井流理论与示踪方法研究, 水利学报, (12)(1999), 43-47
(61) 陈建生, 王媛, 赵维炳, 裂隙岩体渗流井流理论及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 水利学报, (11)(1999), 20-24
(62) 陈建生, 杜国平, 多含水层稳定流非干扰多孔混合井流理论及示踪测井方法, 水利学报, (5)(1997), 60-65
3. 代表性论著
(1) 陈建生,董海洲,堤坝渗漏探测示踪新理论与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2) 刘光尧、陈建生,同位素示踪测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科研项目
1. 北京海子水库南付坝测渗试验(1986)
2. 云南红河大寨水库坝基灌浆帷幕中的应用(1987)
3. 山东东阿县艾山黄河段河堤测渗试验(1987)
4. 山西太古郭堡水库土坝检查注浆效果试验(1988)
5. 广东英德枫树坪水库大坝渗漏探测(1991)
6. 广东从化蓄能电站示踪测渗试验(1991)
7. 兰州八盘峡水电厂右坝渗透流场探测(1992)
8. 浙江湖南镇大坝右坝绕坝渗漏通道探测(1993)
9. 浙江新安江水电厂右坝绕坝渗流及通道测试(1993)
10. 甘肃省盐锅峡水电厂右坝山体渗透流场探测(1995)
11. 山东半岛地下水库(1998)
12. 刘家峡水电站整坝段绕坝渗流场同位素示踪探测项目(1998)
13. 同位素示踪三峡大坝施工期开展同位素示踪探测与计算渗漏及防渗效果的调研项目(1998)
14. 广东省北江大堤石角段同位素综合示踪探测渗流场项目(1999)
15. 龙羊峡水电站渗流场同位素示踪探测(第一期)项目(1999)
16. 碧口水电站渗流场同位素示踪探测项目(1999)
17. 新安江右坝裂隙渗流探测(2000)
18. 国际原子能机构TC援助项目:低水位条件下预测堤坝管涌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2001-2002)
19. 乌溪江左坝肩渗流场探测(2001)
20. 高水河堤坝渗漏探测(2002)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裂隙岩体渗流能量传递热源法及示踪理论研究(2002)
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隐患病害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2002)23. 水利部创新项目:同位素方法研究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规律(2002)
24. 水利部重点项目:黄壁庄水库副坝塌坑原因同位素示踪探测分析(2002)
25. 水利部重点项目:黄河小浪底左坝渗漏通道同位素示踪方法探测与研究(2003)
26. 湖北省重点项目:清江水布垭岩溶地区左坝肩同位素方法研究帷幕优化(2003)
27. 唐山陡河水库左坝肩渗漏探测(2003)
28. 国际原子能机构TC援助项目: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规律(2003-2004)
29. 南京地铁三山街站渗流场监测(2004)
30. 广州地铁渗流场异常及渗漏通道探测分析(2005)
31. 国家电力总公司:新疆伊里吉林台大坝渗漏探测(2006)
32. 广东核电科技项目:岭澳水库绕坝渗漏同位素示踪渗漏探测(2007)
33. 水电总公司黄河上游分公司重点项目:龙羊峡水电站渗流场同位素示踪探测(第二期)(2008)
34. 新奥集团科研项目:新奥集宁煤矿渗漏探测同位素探测(2009)
35. 广东核电加固项目:岭澳水库大坝灌浆加固(2010)
36. 博士点基金项目:堤坝管涌临界孔隙流速判别及其破坏机理研究 (2010)
37. 察汗乌苏水电站渗漏调查(2011)
38. 乌海开发区重点项目:乌海水源地调查(2011)
39. 江雄水库渗漏探测(2011)
40. 乌兰察布煤气化地下水来源调查(2011)
4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2012)
42. 阿拉善右旗水源地调查(2013)
43. 二连浩特水源地同位素分析(2014)
44. 仁宗海大坝渗漏通道模型开发研究(2015)
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热力学信息熵理论的岩土体渗流场研究(2015)
研究生培养
1. 已培养
(1) 硕士:李兴文、焦月红、胡如军、杨松堂、余波、陈亮、李广场、葛建、从建、崔荣方、钟启明、陆艳梅、车友明、白兰兰、刘长吉、李军华、戴双庆、郭国林、董德中、何松云、唐泉涌、龚永康、王开材、王婷*、张培、吴勇、赵正信、朱前林、黄春晖、张开普、刘洋、沈坚强、KieuMinhThe(留学生)、肖军、王宇铭、赵迪、张茜、费道花、张小燕、程渭、徐纪廷、侯超虎、韩磊、张泽琳、厉焘、耿金、张志伟、陶文成、王蒙、高彬、许波琴、章学俊、陈武、易进翔、刘震、王庆庆、季弼宸、王晶、张令、柴文可、罗日洪、杨光亮、陈茜茜、何海清、何文政、曾明明、王婷**、袁克龙、苌坡、张华、马景健、彭靖
(2) 博士:刘建刚 、董海洲、凡哲超 、赵霞、王新建、叶合欣、童海滨、李兴文、孙营营、谭忠成、王永森、林统、梁越、孙晓旭、刘晓艳、黄平华、姜三元、史传泰、梁经纬
2. 正在指导
(1) 硕士生
张家甫、张超、刘光、赵洪波、赵智、王超、陈亚飞、何会祥、张健、王彦超、江巧宁、郑欣虹
(2) 博士生
李刚、王霜、徐燚、葛建、詹泸成、黄德文、王涛、谢飞
联系方式
地址:210098,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
办公室: 土木交通学院 岩土楼 411
电话: 025-83787734
电子邮件:jschen@h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