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宣:土木院91级结构工程专业硕士

发布时间:2015-06-02

河海——来了便不曾离去

  【人物简介】:彭新宣,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专业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4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河海大学工民建专业就读本科,1991年河海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师生情,刻骨铭心 

  彭新宣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与河海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本科4年,硕士3年,青春的热血挥洒在清凉山北麓这片土地上。一走出校园,他转身就进入河海大学设计院工作,而这一呆就是二十多年,他把最精彩的年华都献给了这方热土,他一直记着,不论走到哪里,自己始终都是河海人。
  每天清晨,彭新宣上班的路上都会穿过河海校园,漫步在绿树掩映的大道上,彭新宣时常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大学的时光,回到了与老师同学朝夕相伴的日子。时光回溯到1988年3月,当时彭新宣所在的河海大学84级工民建班40多个同学前往武汉毕业实习。实习过程中,因为课程要求,须到庐山实地考察。当他们到达九江码头时,突然同行的一名同学面露难色,提出不能一同前往实习地点,大家都很疑惑,一起聚拢过来询问原因。原来这位同学家境并不宽裕,当时已身无分文,无力支付实习的路费。当老师和同学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纷纷慷慨解囊,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位同学,当场你一元他两元,筹集到五十多元钱,解决了这位同学的燃眉之急,大家一起顺利地完成了实习任务。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漫步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校园内,随处都可以看到彭新宣参与设计的作品,水资源实验大厅商、电学楼、商学楼、行政楼……十年间,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巍然屹立,承载着河海的明天。
  刚进设计院那会儿,彭新宣从理解设计规范开始,跟着搞结构设计的前辈一点一点学习,巧妙处理各类构件的尺寸与搭配,在设计中掌握各种材料的合理使用。为了保证设计质量,他还深入工程一线,到现场去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设计结果,从实际工程中不断梳理有待解决的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作为新人,彭新宣为了一个方案常常要耕耘到深夜,然而每出一张图都能带来深深满足与成就感,每一步探究思考都会带给他进步和惊喜。
  新千年即将来临,河海大学校本部教学办公用地日益紧张,为了进一步加快学校发展,河海大学决定新建江宁校区,彭新宣所在的单位河海大学设计院承接了其中的不少项目。彭新宣也参与了部分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作为一名结构专业设计人和专业负责人,彭新宣脑中始终想的是如何把建筑结构设计的既经济又安全。日日夜夜埋头苦干与付出,换来了如今学弟学妹们窗明几净的教室,与老师们宽敞舒适的办公场所。而彭新宣的努力也赢得了行业内的认可,他负责的河海大学电学楼项目获得教育部勘察设计三等奖。目前,他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是江苏省及南京市建筑工程招投标特聘资深专家。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结构设计人员到能够独当一面的结构总工,二十余年设计生涯中,彭新宣始终践行着河海“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利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他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建筑新材料研发,结构加固理论及钢结构设计研究,对混杂纤维加固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以及非粘土墙体材料建筑的裂缝机理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均提出了一些自己独到的想法。

轻轻问候,款款深情

  现如今,彭新宣每天工作的地方离他当年上课的教室只有几步路之遥,有时候从旁边经过时,他常会向教室里望几眼,看看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老师,看看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每次在学校里看到他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们,或漫步,或小跑,或舞剑弄拳,他都会凝神注目一会,感受他们的幸福和快乐,同时在心里轻轻地问候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致学弟学妹 

  在学校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当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将在学校中培养的学习能力加以调整,采取更高效的应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我饮河海一滴水,我还母校一生情。希望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