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23日,学院举办题为《仿生混凝土设计理念与实现方法》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本次讲座特邀董必钦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学院院长赵海涛教授主持报告会。董必钦教授,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低碳建筑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重大人才,深圳市高层次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B计划人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计划省级培养对象,深圳大学第一届“荔园优青”获得者;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自防护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涵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极端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可持续运维、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迄今已在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rrosion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硅酸盐学报、建筑材料学报等行业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SCI论文65篇、Top期刊论文45篇、JCR 1区论文48篇),SCI论文他引776次;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5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个工程实践,在可持续建筑材料领域成果丰硕,造诣深厚。
讲座中,董教授围绕“仿生混凝土设计理念与实现方法”展开深入阐述。首先,他回顾了滨海基础设施中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氯离子诱发钢筋锈蚀、混凝土性能劣化等挑战,强调这些问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风险,亟需新型防护技术。接着,结合自身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和绿色建筑材料领域的丰富研究经验,以及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分享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性的研究思路。例如,在氯离子靶向抑制技术方面,董必钦教授提出了仿生人体循环系统的设计理念,通过构建混凝土三维管路传输网络和嵌入式3D打印方法,发明可打印、易成型、自消除的管路模板材料,实现了氯离子的靶向识别与抑制。这一创新方法解决了传统防护措施修复功能单一、防护周期有限的问题,为滨海混凝土结构的可持续运维提供了全新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内容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
互动环节,现场气氛活跃。师生们踊跃提问,问题涉及仿生混凝土的设计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嵌入式3D打印技术的可扩展性、氯离子靶向抑制材料的商业化潜力,以及研究成果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转化前景等多个方面。董必钦教授耐心解答,结合案例详细阐释了技术落地的可行性,与师生们展开热烈讨论,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
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举办此次学术讲座,旨在为师生搭建一个与学术前沿接轨的交流平台,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讲座不仅让师生们对滨海基础设施可持续运维与绿色建筑材料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为大家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学院的学术氛围营造和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