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土木与交通学院特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副教授郑宜碧(Helen Yi Pik Cheng),开展了题为“Particle shape and Discrete Element Modelling of Crushed Waste Glass”的学术讲座,报告中系统展示了郑宜碧博士及其博士生张欣然在破碎废玻璃(CWG)的颗粒形态量化、离散元模拟(DEM)与接触力学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
讲座中,郑宜碧博士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CWG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从可持续工程材料的角度出发,指出天然砂(NS)资源的过度开采与CWG填埋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而提出将CWG作为替代材料用于岩土工程(如碎石桩、路基材料)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郑宜碧博士重点分享了其团队在颗粒形态量化、三维重建技术与DEM建模方面的创新工作。通过高精度CT扫描与主成分分析,发现CWG颗粒虽在伸长率、扁平度方面与NS相似,但球度与凸度整体偏低,呈现出更不规则的形态。团队进一步采用球谐函数(SH)实现颗粒三维几何重建,并成功在PFC软件中构建了真实形态的clump和rblock模型,并提出了“clump圆度”与“体积填充率”两个新型指标,用于评估DEM模型的几何还原精度。
此外,由于真实颗粒表面并非理想光滑,针对颗粒表面粗糙度对力学行为的影响,郑宜碧副教授团队对比了多种接触模型,并在Otsubo粗糙接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嵌入PFC自定义接触模型(UDCM)中。该模型更贴近实际颗粒接触特性,并通过单颗粒压缩试验验证了其优于传统Hertz模型的表现。
最后,郑宜碧博士展示了基于CWG直剪试验的DEM模拟结果,表明在较高应力条件下模拟与实验吻合良好,为CWG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数值依据。同时,她也指出在低应力条件下体积变形预测仍存在挑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粗糙度参数与多尺度建模方法。
郑宜碧博士是岩土工程离散元模拟与可持续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长期致力于废料资源化、颗粒力学与接触模型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800次,Google学术h-index为21。她曾担任Geotechnique、Geotechnique Letters、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以及部分MDPI开放获取期刊的副主编,同时还是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技术委员会TC105“从微观到宏观的岩土力学”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