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下乡”讲话的号召,土木与交通学院积极行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多支实践团队用实际行动丈量祖国大地,奔赴乡村基层与企业一线,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
土木学子行实践,铁建同仁探新知
七月流火,暑意正浓。为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感悟土木工程在强国建设中的硬核力量,2025 年 7 月 7 日,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强国本,智建筑开新” 实践团怀揣着对专业的热忱与探索的渴望,奔赴中铁建工集团南京分公司,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 1实践团跟随中铁工作人员进入现场
实践伊始,中铁建工集团南京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本次实践的流程安排,并就当前土木专业的就业形势、行业发展趋势、岗位晋升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讲解。
随后,实践团深入施工现场,实地参观了项目建设情况。工作人员围绕一次结构与二次结构的施工工艺、钢结构防腐防火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团成员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切身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体会到土木工程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增强了自身的专业认同感与使命感。

图 2实践团跟随中铁工作人员进入现场
在交流座谈会上,企业代表围绕岗位职责划分、薪资待遇、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与实践团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提问,企业代表耐心解答,帮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行业现状与就业趋势。通过此次座谈,实践团成员不仅对自身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明确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强了就业信心。

图 3实践团与企业开展座谈会
实践期间,团队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实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劳动观。通过与一线工程师的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与价值,增强了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基层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校企双方搭建了沟通桥梁。未来,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将继续加强与中铁建工集团等企业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
探社区水情实况,赋能基层水治理
2025年7月7日,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暑期三下乡赴扬州市“国家水网建设”实践团,抵达扬州市瘦西湖街道综合村社区,开展社区供水、居民用水情况实地调研。团队聚焦社区水资源利用现状与优化路径,通过问卷调研、湖泊水质观测等形式,基本认识了该社区的水资源配置情况。

图 4实践团走进瘦西湖街道综合村社区
上午10时40分,实践团队进入瘦西湖街道综合村社区开展居民用水状况专项调研,本次调研通过问卷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了解社区水资源配置现状。此外,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团队成员采用口述协助填写与电子问卷扫码填写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公共活动区域及部分居民家中开展了访谈。在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团队在社区中心湖泊周围开展了水质观察,了解了社区近年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图 5团队成员开展居民用水访谈
从总体上看,居民对社区水质及供水服务十分满意,但在水质信息公开、节水设施优化等方面仍存在需求。同时,团队通过对社区中心湖泊的水质观察,可见湖面清洁,无明显漂浮物,水体透明度良好;通过与居民交流得知,社区近年定期开展湖底清淤工作,湖体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图 6团队成员观测社区中心湖泊水环境
在瘦西湖街道综合村社区的实践之旅中,团队成员通过调查得知了居民对社区水资源配置的满意,这是国家水网建设在社区末梢的落地成效。从水质信息公开、节水设施优化等现实诉求中,河海大学“水之子”进一步明晰了水利技术服务民生的精准方向。在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调研中,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也切实感受到了国家水网建设工作“服务民生、守护水脉”的理念。
青春返桑梓,科普润青山
2025年7月7日,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赴浙江省杭州市“返家乡”实践团的同学们回到了熟悉的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用脚步丈量故土发展,先后走进萧山城市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与萧宏建设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在与家乡企业的深度对话中,感受家乡的产业脉动,厚植回馈桑梓的情怀。

图 7队员们前往萧山城市绿色能源有限公司
上午的萧山城市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之行,对实践团成员而言更像一场“家门口的环保课”。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垃圾处理全流程参观通道行走,看着曾经的生活垃圾经过分拣、焚烧转化为清洁电力,看着污水处理系统让污水重新变得清澈——这些日常可见的“家乡变化”,此刻有了更具体的技术注解。

图 8实践团参与绿色发电原理讲座
7日下午,实践团来到萧宏建设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杭州的本土企业,这里的每一个项目案例都让同学们倍感亲切。走进在建项目现场,来自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更是主动“对标”课堂知识,向工程师请教家乡地质条件对施工技术的特殊要求。当企业负责人介绍“我们始终优先聘用本地大学生,希望更多年轻人带着知识回来建设家乡”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暗暗坚定了服务家乡的决心。

图 9赴萧宏建设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参观研学
本次实践活动小分队成员收获满满。从城市垃圾的“绿色转化”到建设工程的“生态融入”,不仅让河海学子看到了故土在绿色发展、城市建设领域的亮眼成绩,更让他们意识到,家乡的进步既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本土人才的接力。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带着在实践中汲取的动力认真学习,早日用专业所长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让“返家乡”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成为一场与故土共成长的约定。
播撒环保种子,共绘乡村绿卷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10日,“绿意守护‘千乡万村’生态行”实践团走进乡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科普实践活动。活动以“寓教于乐、知行合一”为宗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向孩子们传播生态保护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并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绿色行动。

图 10实践团给学生们上课
首先,实践团成员通过趣味游戏和自我介绍与乡村孩子们快速建立信任,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活动氛围。随后,实践团组织观看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影片中“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深刻主题引发孩子们热烈讨论。观影过程中,实践团适时引导孩子们思考小黑的家园为何被破坏、我们该如何保护自然等问题,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环保意识的种子。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环保理念的传递更加自然有效,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 11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进行趣味游戏
接着,实践团精心设计了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的互动课堂,通过水质对比实验、污染情景模拟等生动形式,让孩子们直观了解水资源现状。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分享淘米水浇花、缩短洗澡时间等家庭节水经验。实践团还创新采用环保小剧场形式,由孩子们扮演污染源和净水卫士,在角色扮演中深化环保认知。这种参与式教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

图 12实践团开展水资源保护互动课堂
在手工制作环节,实践团引导孩子们利用废旧报纸、塑料瓶等材料制作环保手链。成员们首先示范如何将废弃物变废为宝,随后指导孩子们分组创作。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资源再利用的方法,更通过团队协作体会到环保行动的乐趣。完成的作品被赋予守护自然的象征意义,许多孩子表示要将手链送给家人,传播环保理念。这一环节巧妙地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抽象的环保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图 13实践团教孩子们做手工
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宣传了环保理念,巧妙地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抽象的环保理念变得可触可感。同时,他们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了乡村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发光发热!
这些实践团队的活动,不仅是对暑期“三下乡”的生动诠释,更是土木与交通学院学子们践行社会责任、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未来,学院将继续组织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