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 |土木与交通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简报(第四期)

发布时间:2025-10-25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积极推动文化、科技、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7 月 8 日至 7 月 16 日,河海大学赴陕西四市水碳环保宣传返家乡实践团前往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开展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研、实地学习、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情况,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小分队成员与河海大学校友合照

为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团队在出发前多次组织线下商讨与线上经验分享会,明确活动目标与分工。团队采访河海大学水文院院长鲁春辉和杨楠老师,了解了水利环保在农业上的体现,并联系石泉县政府部门、渭南博物馆等单位敲定活动日程。同时团队精心设计环保科普宣传海报等物资,为实践活动做足物资准备。

前期开会准备

采访杨楠老师

团队首站来到渭南博物馆,系统了解了渭南主要河流概况及西汉关中渠的历史变迁,在李仪祉校友铜像前合影留念,传承水利先辈的治水精神。随后,团队抵达石泉县召开准备会议,明确后续活动细节。紧接着,队员们走进五爱村,为老人小孩免费拍照并赠送自制的环保海报日历。在与村民拉家常的过程中,团队详细了解用水用电情况,并结合实际案例宣传环保理念,让绿色生活观念深入人心。

与李仪祉校友铜像合影

渭南博物馆合照

同时,实践活动聚焦 “水利” 与 “生态” 两大主题,队员们在五爱村农田实践基地跟着当地农户学习农业水利及节水灌溉知识,感受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随后,团队来到汉江边开展水质检测,用专业数据直观了解汉江水质状况,为后续环保宣传积累第一手资料。此外,队员们还沿汉江河堤参观,了解到了河堤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及与居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农田实践基地合照

水质检测过程

实践团在参观河堤

实践团在花古渡合照

随后,团队走进石泉县水利局,了解了石泉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规划。队员们创新宣传形式,通过线上抖音直播与线下摆摊的形式同步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趣味小实验讲解环保知识,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线上观看人数突破千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小分队前往水利局开会

水利局合照

实践团正摆摊科普

团队成员在摆摊处合照

实践中期,团队兵分多路开展深入学习。队员们分组前往水利局农建办、供水中心等五个股室,阅读相关文件,向工作人员请教专业问题,全面了解水利管理的各个环节。随后,各组分别前往永红村河边、池河中下游灌区及池河镇,实地考察防洪工程、调研渠道缺陷、学习水土保持设施,将理论知识与现场情况相结合,深化对水利实践的理解。同时,队员们先后在水文站、防洪工地、新供水工程处和水电站参观考察,深入了解了水文检测、生态护坡、输水保障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水利相关知识与实践。

团队在股室学习  

团队成员在永红村附近河流考察

供水站合照

水电站参观学习

最后,团队召开总结会,梳理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随后旁听了石泉县水利局组织的 “汉江石泉县后柳集镇黑沟河河口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审查会”,将实践所见所闻与专业会议内容相联系,进一步提升对水利工程规划的认识。

团队在水电站合照

团队旁听技术审查会

此次 “三下乡” 活动,河海大学赴陕西四市水碳环保宣传返家乡实践团以水利专业为依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既传播了环保理念,又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素养。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动力,未来为水利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这一系列实践,正是河海学子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下乡” 号召的生动体现。他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 “三下乡” 活动中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传播先进科技与文化,关注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服务基层中彰显青春价值,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