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春护源践使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近日,河海大学赴赣州市安远县水资源保护调研实践团奔赴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生命之水”东江的源头,开展了为期数日的专题调研实践活动。团队旨在深入探寻东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的“安远模式”,将水利专业知识与基层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相结合,在行走中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青年视角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首先,团队成员跟随着安远县东江水务集团赖丰经理,前往东江源矿泉水厂,实地参观了现代化生产线,亲眼见证了纯净的源头水如何经过一道道工序,转化为承载着生态价值的品牌产品,同时参观了在建的大型新型生产模式的绿色工厂,通过实践直观地理解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伟大理论。

团队行程的重点是一场直抵东江“心脏”——三百山的溯源之旅。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当地为守护一江清水所做的巨大牺牲与坚定决心:创新性地实施“三禁、三停、三转”的严格生态保护制度。为保护生态,当地放弃了价值超百亿元的矿产资源开采,并拒绝了340多个有污染风险的投资项目。正是这份坚守,换来了三百山核心区高达98%的森林覆盖率和东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的卓越成效。团队成员们也深刻感受到东江水为何被称为“港珠澳地区的生命源泉”,为何安远与港珠澳地区因为水而结下了如此厚重的情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深入东江源头的社会实践,对团队成员而言,不只是一堂行走的专业课,更是一堂深刻的国情思政大课。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那一江清水的背后,是源头人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与巨大牺牲。作为新时代的河海学子,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与专业所学紧密结合,深入思考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流域协同治理等课题,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奋力书写属于河海青年的挺膺担当。
走进环保局水质实验室 探秘河流健康“精密体检”
为深入了解家乡水环境保护工作前沿,7月23日,河海大学赴赣州安远东江源暑期社会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走进安远县生态环境局水质监测实验室,近距离观摩了为全县河流健康进行“精密体检”的全过程。队员们在这里见识了环境监测科技的力量,也深切感受到守护一方碧水的责任之重。

首先,实验室技术人员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安远县对境内河流开展的系统性、常态化水质监测网络。每月固定时间、固定断面的采样与检测,如同为河流健康建立了长期的“动态档案”,数据跨越多年,清晰勾勒出水质变化的脉络。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覆盖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全部120余项指标,从基础的pH值、溶解氧,到需要精密仪器分析的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盐等,监测网络如同敏锐的“触角”,无死角捕捉着水体中任何可能的异常信号。

在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的检测台前,队员们驻足良久。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仪器的操作流程:样品经自动化前处理后,被送入仪器检测舱。实验室负责人强调,正是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支撑起海量监测数据的准确与高效获取,为科学评估水质状况、及时发现污染隐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

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珍惜宝贵的水资源,更要积极学习科学知识,未来无论身处何领域,都要做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与传播者,为家乡的碧水长流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此次水质实验室之旅,不仅是一次前沿监测技术的科普,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实践课。安远环保人用科技与坚守编织的水质监测网络,默默守护着母亲河的健康,也在这群年轻学子心中播下了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