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奔赴西部地区,扎根基层教育教书育人的号召,7月21日至26日,土木与交通学院赴安康市石泉县支教社会实践团奔赴陕西省石泉县城关镇红岩社区开展支教活动,为乡村留守儿童带去知识与快乐。

初见:破冰游戏拉近距离,欢声笑语暖童心
7月21日,河海大学赴安康市石泉县支教社会实践团抵达目的地,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为尽快消除孩子们的陌生感,实践团首场活动便以“破冰游戏”开场。“两人三足”“名字接龙”等互动游戏中,志愿者与孩子们手拉手协作,教室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原本羞涩的孩子逐渐敞开心扉,主动向志愿者分享生活趣事,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这场“破冰”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温暖的基础。


助学:作业辅导精准发力,点滴付出助成长
支教期间,针对当地孩子课后学习资源有限的问题,实践团将“课后作业辅导”作为重点内容。志愿者们分组对接不同年级的学生,从数学公式的推导到语文课文的解读,从英语单词的记忆到作文素材的积累,耐心细致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遇到理解较慢的学生,志愿者便用生活化的例子反复讲解,直到孩子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老师,这个应用题我终于会做了!”一名三年级学生举着练习册欢呼的场景,成为志愿者心中最珍贵的画面。五天里,孩子们的作业正确率明显提升,学习信心也愈发充足。


创想:手工课堂绽放创意,指尖巧思绘梦想
除了学业辅导,实践团还精心准备了充满趣味的手工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释放创造力。“扭扭棒变变变”课堂上,孩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扭扭棒,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折出小兔子、花朵、眼镜等造型,有的孩子还发挥想象,创作了“会飞的房子”“长翅膀的星星”,一个个独特的作品彰显着童真与创意。绘画课上,孩子们用蜡笔、水彩笔勾勒心中的世界:有对城市的向往,有对家乡的热爱,还有对志愿者的不舍。这些作品被贴在教室后墙,汇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梦想画卷”。



探知:科学实验点燃好奇,动手实践悟真理
为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实践团特别设计了“趣味科学实验室”环节。太阳能小车组装课上,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学习电路连接、齿轮搭配,当亲手组装的小车在阳光下缓缓开动时,孩子们兴奋地拍手欢呼;牛顿摆实验中,通过观察钢球碰撞的规律,孩子们直观理解了“能量守恒”的奥秘,纷纷追问“为什么小球不会一直摆下去”。志愿者们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科学原理,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播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


验收:县长和书记亲临验收,知识传播永不停止
杜县长和汤主任亲自来到红岩社区验收5天支教的成果,并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在东北大学的暑期实践遇难事件的警醒下,杜县长给实践团强调确保自身安全是第一要务,介绍了石泉的地理特征。杜县长和汤主任还向实践团询问在此处支教的困难和生活条件,为实践团解决了一些问题。最后,实践团成员们都希望支教这件事可以长久的做下去,带孩子们看向更远的未来。


离别:五天时光虽短暂,爱与希望永延续
五天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离别之际,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扭扭棒作品、绘画画作塞到志愿者手中,用稚嫩的声音说着“老师再见,要再来呀”。实践团成员表示,这次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石泉县的教育需求,通过捐赠图书、线上辅导等方式,让这份爱与牵挂延续下去。而对于石泉县的孩子们来说,这五天的相遇,或许已在心中种下了关于“远方”与“梦想”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