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苗筑梦行,真情暖童心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青年投身基层服务的殷切期望中,“赴海南昌江社会实践团” 积极响应号召,践行使命担当,于8月1日至8月3日期间,深入昌江社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 “童心护航” 社区儿童关爱服务活动。此次实践致力于为社区里的留守儿童和双职工子女打造一个充满温暖与知识的成长乐园,助力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通过“破冰小游戏”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萝卜蹲”“三人两足”等互动游戏中,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原本羞涩的孩子们很快敞开心扉,主动拉起志愿者的手分享趣事。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团队还精心设计了分层服务:为低年级儿童开设特色课程,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助力不同学段儿童成长。

午后的阳光透过社区活动室的窗户洒在孩子们脸上,一场“小小才艺秀”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有的孩子演唱儿歌,有的展示刚学会的折纸作品,还有的拉着志愿者一起表演情景剧。来自二年级的小雨怯生生地唱完《小星星》后,得到了全场掌声,他红着脸说:“谢谢哥哥姐姐,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唱歌,我很开心。”


除了陪伴与学习辅导,志愿者们还特别加入了安全知识小课堂,通过动画短片、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孩子们普及交通安全、防溺水、防拐骗等常识,引导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活动最后,志愿者们为每个孩子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文具礼盒,孩子们则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快乐时光”,作为礼物回赠给志愿者。


此次社区服务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在基层一线锤炼了本领、增长了才干,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义。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奉献基层。
护九曲黄河,筑塞上江南
晨光微熹,滔滔黄河水在宁夏平原上蜿蜒流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8 月 11 日,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赴银川黄河流域保护实践团来到宁夏黄河文化馆。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深切感受到黄河对宁夏人民的滋养,以及宁夏人民对黄河独有的关怀,以实际行动践行守护母亲河的使命担当。

实践团在首个展厅探寻黄河历史脉络,从旧石器时代水洞沟遗址、青铜器时代贺兰山岩画,到秦汉渠灌工程、西夏古都兴庆府,宁夏段黄河文明发展史通过数字沙盘与文物复刻清晰呈现。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讲解了古时人民运用的农具夯和杵,甚至一直沿用至今,玻璃展柜中还有斑驳的锸、耒等农具,印证着《汉书》中“自朔方以西至令居,通渠置田”的记载,揭示宁夏平原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点的历史根源。在非遗互动区,实践团成员们了解了贺兰石篆刻,羊皮筏子,花儿民歌对唱等等。


下一个展厅重点呈现宁夏在黄河环境治理中的贡献。据讲解,过去十年宁夏段输沙量减少 76%,水质优良比例达 100%。展厅内的采沙区修复模型、节水灌溉组件、不同河段泥沙样本(宁夏段细腻淤泥与上游粗砂对比鲜明)直观展示治理成果,其中稻渔立体种养系统通过鱼虾除虫、排泄物肥田实现化肥农药零投放,既保粮食安全又护生态,令人印象深刻。


在最后一个展厅的玻璃展柜里,涌现着红色血脉的传承,毛泽东用过的茶碗、红军留下的马灯静静陈列,旁边是单家集群众珍藏的“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锦旗。展墙上的一组组对比照片同样令实践团记忆深刻,六盘山红军小道崎岖的土路与今日银兰高铁的钢铁巨龙并列;西海固干涸的“苦瘠甲天下”与闽宁镇葡萄种植园的丰收场景同框。黄河精神是奋斗精神的具象化。它既是革命年代的“红旗漫卷西风”,也是新时代的“绿染旱塬”。


此次实践是实践团与家乡黄河文化的深度对话,是成长路上的珍贵滋养。它让实践团以河海学子身份,重新锚定故土价值、明晰传承责任。未来,实践团将携这份热忱与收获,在文化传承与个人成长途上笃定前行,让黄河文化活水,润泽更多心灵,也灌溉自身成长沃土,为家乡文化繁荣注入青春动能。
